1 概况
魏孝文帝元宏(467 年 10 月 13 日-499 年 4 月 26 日),原姓拓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 年 9 月 20 日—499 年 4 月 26 日在位),后改姓“元”,在位 28 年,年号太和。其所推行的孝文帝改革,以汉化运动为主体,俗称孝文汉化,其改革措施有利于缓解民族隔阂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虽然因推动汉化急进而最终导致六镇起义及北魏解体,却为北朝的胡汉融合作出贡献。
孝文帝去世后,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1.1 生平
1.1.1 继位
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八月二十九日(467 年 10 月 13 日),元宏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紫宫,生母李夫人。
皇兴五年八月二十日(471 年 9 月 20 日),父亲献文帝禅让于太华前殿,大赦,改元延兴元年。
元宏即位时只有 5 岁,献文帝死后,由祖母冯太后摄政。冯太后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
1.1.2 亲政
太和十四年(490 年)冯太后去世后亲政,秉承冯太后的政策,继续进行了汉化改革,而且做得比冯太后更大刀阔斧。
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太和十七年(493 年),他以“南伐”为名,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的确立使大量附户从宗族的荫庇中脱离出来,国家的直接控制的自耕农大量增加,国家税收也相应增加;打击了大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1.1.3 去世
太和二十三年三月丙戌(499 年 4 月 6 日),魏孝文帝在南征途中生病。三月庚子(499 年 4 月 20 日),魏孝文帝病重。四月初一日(499 年 4 月 26 日),魏孝文帝于谷塘原行宫中,在左卫将军元遥怀中去世。孝文帝去世后,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陵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官庄村村东南 800 米处的两个大型土丘,两冢相距约 100 米,大冢是魏孝文帝陵墓“长陵”,小冢是第三位皇后文昭皇后(即宣武帝生母)的“终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