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况

魏太武帝拓跋焘(408 年-452 年 3 月 11 日),鲜卑名狸伐。“佛狸”是官号,阿尔泰语系中 büri 或 böri 的音译,意为“狼”,“伐”或 bäg 是官称,且是魏晋时期鲜卑诸部使用最为广泛的政治名号。北魏第三位皇帝(423 年 12 月 27 日—452 年 3 月 11 日在位),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长孙,在位 28 年,谥号太武皇帝。

1.1 生平

1.1.1 征战四方

拓拔焘即位时,只有十六岁,大臣们都拿他当小孩子看。于是拓拔焘决定先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国力进入鼎盛。427 年,拓跋焘在连续两年突击统万城之后,占领胡夏的北部地区(包含首都统万),并一度攻下关中,胡夏虽迁都至平凉,却于次年(428 年)打败魏军并收复关中。北魏在 429 年北伐柔然大获全胜之后,趁著柔然近十年都难以恢复的良机,把军队主力向南进攻,于 430 年大败刘宋与胡夏的联合攻势,不但占领胡夏大部分的关陇领土(包含平凉、关中、陇西郡),更在 431 年从宋军手中夺回河南四镇(洛阳、虎牢等),拓拔焘返回首都平城,祭告太庙并举行盛大的庆功典礼。

撤退到上邽的夏主赫连定,虽于 431 年灭西秦而稍微挽救了国势,并意图再灭北凉以维持胡夏,但却在 432 年,被吐谷浑君主慕容慕璝袭击而俘虏。同年赫连定被送给北魏,拓拔焘将其处死,胡夏亡。436 年拓跋焘派军东征北燕,燕主冯弘在高句丽大军的保护之下,将首都人民全部东迁高句丽,而魏军主帅忌惮高军,坐看燕人东撤;北燕虽然灭亡,但只得空地空城,因此拓跋焘大怒之下处罚了征燕主帅娥清、古弼。439 年拓拔焘率大军围攻北凉首都姑臧,凉主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华北,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1.1.2 征辟儒士

自前凉张氏以来,河西地方文化学术比较发达,号称多士。北魏自道武帝以后,政治上使用汉族高门,汲取不少魏晋典制。431 年,借由同年打败刘宋的威势,拓拔焘下诏,征聘关东地区的数百名士(多为领导地方的世家大族)入朝为官,也就是把山东郡姓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势力一网打尽,强迫他们到平城担任无薪水的官职,让汉人世族的势力与北魏政权相结合。当时被征召的名士高允,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征士颂〉来追忆、赞扬此盛事。439 年北魏吞并河西后,又有大批河西文士进入北魏统治区域,不少人被征召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学才开始兴盛。

之后,拓拔焘又击溃吐谷浑、柔然,扩地千余里。他一共七次率军进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败柔然,收民畜凡百余万,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再度得到安静。

1.1.3 死于宦官之手

他在 450-451 年对宋的战争中,虽然大胜,但人马死伤近半,又使军民疲惫,怨声不已。末期又刑罚残酷,使国内政治混乱。譬如崔浩修国史详实记载魏先世事迹,可能涉及某些鲜卑习俗和隐私,有伤体面,拓跋焘不惜发动国史之狱,将三朝功臣司徒崔浩处死,连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以及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族灭。事后拓跋焘说 “崔司徒可惜”,有后悔之意;再如监国执政的太子拓跋晃,也在父子权力冲突下,被宦官宗爱的谗言害死。正平二年二月甲寅(452 年 3 月 11 日)拓跋焘被宗爱杀死,享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帝,庙号世祖。

太武帝死后,朝廷欲立太武帝最年长的在世儿子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但宗爱与拓跋翰关系不好,因此假立太武皇后之命,将拓跋翰杀掉,又假借皇后之命,将拥立东平王的大臣尚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及侍中太原公薛提杀死,然后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宗爱自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总督中外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大权在握。拓跋余想夺回皇权,又于十月一日遭宗爱所弑。短短数月,宗爱连杀两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动。

按《魏书·宗爱传》,由于拓跋晃监国期间精细明察地理政,故此多有非法行为的中常侍宗爱就令拓跋晃很不满。同时给事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都在东宫做事,稍有弄权的行为,并为太武帝所知。由于宗爱与仇尼道盛及任平城关系也不好,宗爱担忧道盛等人会找自己的罪证对付他,于是先下手诬陷二人。拓跋焘大怒之下下诏于平城街中将仇尼道盛及任平城处斩,拓跋晃亦因而忧死。事后太武帝思念太子,宗爱怕会被杀,就弑太武帝。

然而《宋书·索虏传》却记载拓跋晃在太武帝反攻南朝宋期间擅自抄掠营垒的事被太武帝知道后更图杀太武帝,太武帝回军时就诈死骗拓跋晃前来迎丧,并派人在迎丧路上抓住他,回平城后用铁笼囚禁他,不久更杀了他;

《南齐书·索虏传》亦有载拓跋晃因谋杀太武帝而被其杀死,另还记载称拓跋晃与崔浩及寇谦之不和,二人甚至曾中伤拓跋晃,而拓跋晃请玄高道人为己祈福共七日七夜后拓跋焘梦到祖父拓跋珪怒斥他相信䜛言而想伤害太子,遂下诏日后事无大小都要先经过太子才上奏给他。

司马光于《资治通鉴考异》中又引《宋》言“焘既南侵,晃淫于内,谋欲杀焘。焘知之,烕而诈死,召晃迎丧。晃至,执之,罩以铁笼,捶之三百,曳于丛棘以杀焉。”但表明这些记载皆“江南传闻之误”,故《资治通鉴》全面取信于《魏书》的版本。但近代有历史学者却认为这些“江南传闻”却有可取信之处,如与《魏书》诸传所载结合显示到拓跋晃为当时鲜卑代人大族势力的首领,并与崔浩世族力量的政治对立情况,并成为崔浩因国史之狱而被诛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这亦显示拓跋晃监国之下已经建立到一个以其为首的政治集团,并与身为皇帝的拓跋焘政治力量出现矛盾。又据《魏书·世祖纪》载太武帝回军时于二月驻鲁口时有“皇太子朝于行宫”的记载,至三月“车驾至自南伐”时已回平城,时间上可印证《宋书》所言属实可靠,仅“大加检掠”一事应当置于拓跋焘回平城后。

羽林郎中刘尼、太子少傅游雅、殿中尚书源贺、尚书陆丽、尚书长孙渴侯五人密谋,十月三日(10 月 31 日),由太子少傅游雅、源贺、长孙渴侯率禁军守卫宫廷,陆丽与刘尼一起迎皇孙拓跋濬入宫即位。拓跋濬改元兴安。

1.1.4 灭佛

拓跋焘统治时期,氐、羌、屠各,以及所谓“杂虏”、“杂人”的各族暴乱非常频繁。太平真君六年(445 年)卢水胡盖吴在关中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发动的起义,声势最为浩大。盖吴建号秦地王,有众十余万,得到安定卢水胡刘超、河东蜀薛永宗的响应,拓跋焘调动强大的兵力才镇压下去。

拓跋焘受崔浩、寇谦之影响,奉道排佛。镇压盖吴过程中,在长安佛寺中发现大量兵器,认为佛寺与盖吴通谋,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诏:“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是为北魏太武帝灭佛,三武灭佛之一(另外两位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